核心提示:血压 血压与ICH预后 急性ICH患者血压往往显著升高,且绝大多数比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升高更显著;尽管血压在ICH 发生后数日内将自动降至正常,但是仍有部分患者血压居高不下;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-包括:...
血压 血压与ICH预后
急性ICH患者血压往往显著升高,且绝大多数比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压升高更显著;尽管血压在ICH 发生后数日内将自动降至正常,但是仍有部分患者血压居高不下;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-包括:应激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系统---如交感神经系统、肾素-血管紧张素—醛固酮系统、肾上腺皮质轴--激活和颅内压升高;理论上讲,高血压会促使血肿扩大、血肿周边水肿和再出血;尽管ICH发生后数小时内血压水平与血肿扩大的风险(或最终血肿体积)之间的关系尚未被证实。
一项系统回顾和一项最近在中国开展的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表明:ICH 发生后12小时内收缩压高于140-150mmHg的患者,死亡及死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是对照组的两倍以上;对于缺血性中风,业已证明血压水平与较差的临床预后之间存在U或J形相关;而对于ICH ,只有一项研究表明非常低的收缩压(<140mmHg)与较差的临床预后相关,对于缺血性中风或可能对于ICH ,这种相关性可能的解释是血压与临床预后互为因果(reverse causation),因此很低的血压更多出现在严重的病例中,尽管低血压与高死亡相关,低血压本身可能并非造成高死亡的原因。
降压治疗的效果
严密设计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没有发现ICH患者出现颅内缺血性病灶,以及前文展示的观察性研究的结论,奠定了2008年发表的INTERACT(INTensive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Trial pilot study)研究的基础;INTERACT是一项主要在中国开展,纳入404个病例的开放性、随机对照研究,入组的患者在ICH发生后均接受6小时的标准化的评估、治疗和监护。203名患者静脉应用降压药物从而使得血压在ICH发生后1小时内降至140mmHg,并维持至少24小时;另外的201名患者静脉应用降压药物,按照一个较早的AHA指南推荐意见,在ICH 发生后的1小时内将血压降至180mmHg;研究表明从基线到发病24小时血肿相对及绝对容积扩大均随血压水平降低而明显减缓;而且,快速降压组疾病进展和其它并发症与温和降压组相比并无明显上升;两组患者临床预后,包括致残率、生活质量,亦无明显差异,尽管该研究的主要目的并非临床预后;这项研究为早期降压提供了重要的证据,但是据此尚不足以提出最终推荐意见。ATACH(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)研究也证明了早期快速降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;ATACH分析了4个不同剂量静脉应用尼卡地平降低ICH患者血压的结果。
自2007AHA的ICH指南发布以来,目前取得的研究进展已经明确了ICH的机制和早期降压的安全性,INTERCT和ATACH研究也代表了目前可用的指导ICH患者早期降压决策的最佳证据,尽管这些研究表明早期降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,但是降压目标,疗程以及早期降压能否改善临床预后,尚未可知。
推荐意见:
根据目前完成的关于ICH血压干预的研究结论,临床医生必须基于目前尚不完全的证据来控制血压,目前推荐的不同情况下的降压目标见表六,仅供参考(Ⅱb C)。
收缩压150-220mmHg的住院患者,快速降压至140mmHg可能是安全的(Ⅱa B)。